1、在砂浆中分散均匀在内部形成三维立体乱向结构,浙江聚丙烯纤维并能够锁住砂浆内部水分,握裹力强;
2、在砂浆或混凝土中不易结团,有效保证其防裂性能的发挥,使用方便,无需改变砂浆配比,将纤维投入砂浆混合料中加水搅拌均匀即可;浙江聚丙烯纤维
3、在混凝土中提高了混凝土的耐磨性,抗渗性,抗冻融性,增强了护筋功能;
4、纤维化学性能稳定,耐酸碱性强,可应用于任何工程。
聚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又称为工程纤维、混凝土纤维、抗裂纤维、防裂纤维或合成纤维,塑料纤维等,是专用于水泥混凝土中塑性防开裂纤维,能防止或减少水泥混凝土的初期塑性裂缝,可作为水泥混凝土的“次要加强筋”。浙江聚丙烯纤维号
使用方法
聚丙烯纤维的使用一般不需要改变原设计的配合比,也不取代原设计的受力钢筋。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掺量为,掺量为每立方料混凝土。纤维在加入干料(砂石、水泥等)之后,加水之前投入。搅拌时间比不上加纤维的混凝土搅拌时间略延长30-60秒。
塌落度的调整:
纤维的加入可能会增加拌合料的稠度,使塌落度略有降低。使用前通过试验调节塌落度。
强度的测试:
经试验验证,纤维的加入不会影响原设计强度。
聚丙烯纤维应用领域:
1、混凝土刚性自防水结构
聚丙烯纤维适用于地下室底板、侧墙、顶板、屋面现浇楼板、蓄水池等。抗裂、抗冲击、抗磨损、要求高的工程、水利工程、地铁、机场跑道、港口码头、立交高架桥桥面、桥墩、超长结构等。
2、水泥砂浆
聚丙烯纤维适用于内(外)墙粉刷、加气混凝土抹灰、室内装饰腻子及保温砂浆。
3、抗爆、耐火工程
聚丙烯纤维适用于人防 事工程、石油平台、烟囱、耐火材料等。
4、喷射混凝土
聚丙烯纤维适用于隧道、涵洞衬砌,薄壁结构、斜坡加固等。
聚丙烯纤维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掺入纤维后,能有效阻止水泥混凝土的离析现象,浙江聚丙烯纤维提高浇筑体的整体均匀性;显著减少裂缝的数量、长度和宽度,降低生成贯通裂缝的可能性,起到了阻断混凝土内毛细裂缝的作用,使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使混凝土内水分、氯离子、空气的转移率降低,从而起到延缓钢筋锈蚀的作用
增进混凝土的韧性、抗疲劳性,提高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纤维加入水泥基体,可降低水泥混凝土的脆性,提高基材的韧性。掺入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能承受几万次,乃至几百万次的静力强度的应力反复作用,仍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特性有利于经常受到冲击疲劳作用的一些水泥混凝土结构(如道路、人行道、路面覆盖层、仓库路面等)
提高混凝土抗御冻融破坏能力:加入纤维的水泥混凝土的抗冻标号提高一倍以上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掺入工程纤维,阻止了水泥混凝土内钢筋的化学侵蚀,阻止宏观裂缝的产生,内部裂缝的数量,提高了其抗冲击能力等。
聚丙烯腈纤维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浙江聚丙烯纤维
(1)聚丙烯腈纤维掺人混凝土中经搅拌后呈三维乱向分布、构成三维乱向支撑网络,它具有分散收缩应力的作用和增大混凝土的粘聚性,阻止混凝土粗细骨料的离析,使水分移动困难,避免水分蒸发过快,从而减少了由于水泥浆体塑性收缩产生开裂的可能性,抑制了混凝土的微细裂缝的产生与发展。聚丙烯纤维
(2)聚丙烯腈纤维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其弹性模量与混凝土相当。浙江聚丙烯纤维由于聚丙烯腈纤维弹性模量高于早期塑性状态的水泥基材,并且纤维的直径较细呈三维交错乱向分布于混凝土中,有效地增强混凝土基体的韧性,有助于削弱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当收缩的能量分散到lm3数万条具有高抗拉强度和相对较高弹性模量的纤维单丝上,明显提高混凝土抗开裂变形的能力,从而抑制微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3)聚丙烯腈纤维的掺人明显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加人的纤维呈三维无规则分布,当裂缝发展与纤维相交时,纤维具有一定的应力传递的作用,浙江聚丙烯纤维可以抵消部分或全部应力;因此具有明显阻裂效应,从而增加了材料抵抗开裂的塑性抗拉强度。
聚丙烯腈纤维掺人混凝土中具有良好的抗收缩、抗裂、抗破碎等性能,抗拉效果非常显著,弥补了混凝土强度有余而韧性不足的缺点。有效地防止了桥面的早期开裂,从而保证了桥面的整体施工质量,延长了桥面的使用寿命,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因此众多人士认为聚丙烯腈纤维在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使用注意事项
1、浙江聚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同混凝土骨料、外加剂、掺合料和水泥都不会有任何冲突,对搅拌设备也没有特别的要求。
2、聚丙烯纤维使用方便不必改变混凝土原设计配比,不必改变原设计中的配筋率,亦不能随意减少设计中的主要受力筋。
3、按设计掺量和混凝土搅拌方量,准确称量纤维,备好砂石料后,将纤维连同集料一起加入搅拌机,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30秒-60秒。搅拌完成后随即取样,如纤维已均匀分散,则混凝土可投入使用,若仍有成束纤维则延长搅拌时间30秒,即可使用。浙江聚丙烯纤维
4、加入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同普通混凝土施工及养护工艺完全相同,执行标准JT/T525-2004、GB/T21120-2007.